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9日10:44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文章:本刊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眼下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社会政治格局的影响继续显现,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势将对中科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努力化危为机,为我国长远科学协调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科技、人才准备,提供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持。”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2009年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专访。

  针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路甬祥分析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全球继续扩散蔓延,尚未见底,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调整和变革期,全球经济增速快速下滑,能源资源、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失业率普遍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

  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

  路甬祥指出,全球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题的时代潮流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格局一时也不可能改变。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将明显抬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更加凸显,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的可能不容忽视。危机势将引起国家间、地区间发展格局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进而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

  路甬祥判断:“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他表示,得出这一重要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度依靠金融投机,过度依靠超前消费,过度依赖监管缺失的虚拟操作,导致金融与经济泡沫破裂。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创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这将强烈地激励和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与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前瞻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图景,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近三十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和尖锐,按照传统的大量耗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沿袭少数国家以攫取世界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求强烈呼唤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看,奠定现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基本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而技术革命的周期也日渐缩短,同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凸显,在物质能量的调控与转换、量子信息调控与传输、生命基因的遗传变异进化与人工合成、脑与认知、地球系统的演化等科学领域,在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人口健康等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

  据本刊记者了解,国际理论界的研究也表明,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之间存在某种很强的关联性。

  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曾对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进行分析,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主要起因,正是技术革命带动了经济的起飞,并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门施(G..Mensch)在《技术的僵局》一书中,利用现代统计方法,通过对112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考察发现,重大基础性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因而认为经济萧条是激励创新高潮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创新又将是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基础。著名学者弗里曼(C.Freeman)则认为,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正相关”,在经过几十年科学技术准备后的长波上升阶段,绝大部分的技术创新会导致大规模的新的投资和就业,因此西方国家的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经济结构的问题,而不是短期财政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应放在支持高技术研究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